魏晋以前没有“鞋”字。周秦时鞋称作屨(ju),秦汉以后称履或鞵(xie)。《释名.卷五》:“鞵,解也。著时缩其上如履,然解其上则舒解也。”此条说明古代的鞋有“鞋带儿”,可缩可解。“鞋”字最早见诸正史是《北史.西域传》:“人皆披发,以皮为鞋。”后世鞵、鞋混用。
屨、履都是鞋的类称。《释名》云:“履,礼也。饰足所以为礼也。屨,拘也,所以拘足也。”上三代及周,古人穿鞋已经从保暖等原始功能上升为礼。光脚跣足不合礼法,所以要穿鞋把脚装饰一下,拘束其以合乎礼。履、屨二者区别在于,屨作名词用,即鞋。履有动词属性,意为踩踏、践行。比如“如履薄冰”不能换成“如屨薄冰”。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句是《诗经.魏风》:“纠纠葛屦,可以履霜。”葛屨就是藤草鞋,履霜即踏霜。还有一种说法,宋代高承《事物纪原.卷三》云:“古者,草谓之屨,皮谓之履。”
二是皮质鞋,称鞮(di)、靸(sa)、鞜(ta)等。这类鞋从革,革者,皮也。上古时的鞋都是生皮子。《说文》云:“鞵,生革,鞮也。”随着熟皮匠人出现,皮鞋逐渐柔软精致。
至秦代始有丝质鞋。当时只许宫人侍从穿丝鞋,庶人不可。至东晋丝鞋更加讲究,公主贵人皆穿丝鞋。凡娶亲之家下聘礼都先送一双丝麻鞋,取其“和鞋”之意。
按功能划分也有两类。一是双底鞋,称舄(xi)、屐等。《释名》云:“复其(屨)下曰舄。舄,腊也。行礼久立地或泥湿。故复其下使干腊也。”舄,古字为鹊,是鞋的装饰之象形。舄就是鞋底下面加一层木头,防止地上的湿泥。“屐,榰也。为雨足榰以践泥也”。榰(zhi),鞋底下的木支子,防泥水,与舄一样。《事物纪原》云,双底鞋如舄等,为祭祀时穿用。
二是类似拖鞋,称靸、屣(xi)等。《释名》云:“靸,韦履深头者之名也。靸,袭也,以其深袭覆足也。”韦,熟皮子。屣,穿鞋足不着鞋跟儿。这两类也可算是穿鞋的方式,意指拖着鞋走路,大致类似现在的拖鞋。《中华古今注.卷中》:“秦始皇常靸望山鞋,衣丛云短褐,以对隐逸求神仙。”
先秦时期的鞋,鞋帮儿绦子和鞋头装饰皆画五色。至汉代有“伏虎头”,始用布包蒙鞋帮与鞋底之间(类似于“轧边儿”),并以彩锦为装饰,为彩绣鸳鸯履。至东晋,以草木编织饰品,有凤头履、聚云履、五朵履。南朝宋有重台履,梁有笏头履、分捎履、五色云霞履等。
靴子非中原汉族之物,其源自北裔胡人。先秦赵国武灵王伐匈奴,喜好胡服,平时即穿胡人短靿儿黄皮靴子。魏晋以后,靴子始流行中原。《晋书.毛宝传》:“(毛)宝中箭,贯髀彻鞍,使人踏鞍拔箭,血流满靴。”至北齐时,靴子已是北方百姓常服。宋沈括《梦溪笔谈.卷一》云:“中国衣冠,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。窄袖、绯绿短衣、长靿靴,有蹀躞带,皆胡服也。”蹀躞是饰物名。
唐代以前,穿胡人靴子不许进宫上殿。唐初宰相马周改制高靿儿靴并加毡条儿等装饰后,始得上朝穿用。唐太宗贞观三年(629),安西国进贡软皮子短靿儿靴,太宗诏谕分给诸司职官。早期靴子多系牛皮,唐玄宗开元中,裴叔通以羊皮制作靴子。到了唐代宗大历二年(767),宫人始穿锦饰短靿儿靴侍奉皇帝左右。(参《中华古今注.卷上》)
唐宋以后,鞋靴的材质、款式、功能、品质景象大观,惟其中又多了一项女人弓足绣鞋。